东海水晶发展纪要:怎样走的越来越“亮”
20年前,地处黄海之滨的江苏省东海县名不见经传,20年后,已被国家正式命名为“中国水晶之都”的东海凭借着水晶雕刻的名片吸引了世界的目光。美丽的水晶不仅推动了东海经济的发展,也让东海农民尝到了致富的甜头。
东海县境内硅矿蕴藏丰富,储量和品位均居全国之首,自古就有水晶之乡的美誉。目前,东海县以水晶加工为代表的硅产业年总产值达150亿元,占全县经济的半壁江山。2003年9月,东海县被国家命名为“中国水晶之都”,2008年,东海水晶证明商标被核准注册。目前,该县中国水晶工艺礼品城总投资额达1.5亿元,年接待中外客商40万人次。连续举办了10届的中国·东海水晶节,实现成交额过百亿元。
追寻东海水晶产业的发展轨迹,东海县委书记关永健说,东海水晶产业大体经历了“从作坊型到公司型、从产品型到产业型、从粗放型到集约型、从附属型到支柱型、从区域型到世界型”的五个历史性转变。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东海人在水晶制品特别是饰品加工上,采取的依然是粗放的家庭小作坊式生产模式。最早从事水晶项链加工、被誉为“中国水晶大姐”的吴兆娥,就是在两间低矮的小房子里用自制的简陋设备开始走上水晶加工这条创业路的。经过近20年的发展,吴兆娥现在不仅拥有了数千万元的固定资产,还成立了占地数十亩的东海海龙工艺品公司,下设4个分厂。吴兆娥说:“会创业的农民比水晶珍贵。上世纪90年代,政府鼓励我连续3年免费办了10期培训班,先教农民研磨,后教营销。培训一个农民,回去就是一个小工厂。”据统计,从1990年到2000年的10年间,东海县共有10万人从事水晶开采、加工和销售,几乎家家户户开设小作坊。
从家庭式小作坊到规模型企业的飞跃,折射出东海水晶产业蓬勃的发展前景。截至2008年,东海发展水晶及硅资源加工的企业达2000多家,其中有一定规模的公司就有500家,形成年产2000万件水晶首饰、500万件水晶工艺品能力的生产规模。发展到现在,东海水晶的年交易额突破30亿元,从业人员达20万人。
在政府的规划引导下,东海水晶产业走出了一条健康发展之路。东海县县长徐家保介绍,在水晶品牌培育中,政府成立了科技扶持基金,组织人才对技术难题进行攻关,并从水晶产业整体发展考虑,组建原石采购公司,在水晶市场上逐步提高东海人在定价权上的影响力。
如今,只要到东海水晶市场走一走,就会发现这里的交易十分火爆。中国水晶工艺礼品城3万多平方米的营业面积,有2000多家商户在此安营扎寨,直接吸纳就业人员1万人以上。水晶饰品经营者鲍洋对笔者说,他一家六口人,五口人都在这个水晶市场里。问他生意做得怎么样,鲍洋说:“我家有3辆小轿车,孩子们的车都比我的好!”
曲阳乡赵庄村村民周守运说,他从事水晶加工十几年,靠磨制水晶饰品,盖起了220多平方米的小别墅。他自豪地说:“世界上只要有开采水晶的地方,就有东海人的足迹;只要有水晶交易的场所,就有东海水晶。”
依靠水晶富起来的东海农民开始外出找水晶,一批批水晶原石从世界各地运回故乡,在这里加工升值,成品又被卖到全国、全世界。据统计,目前东海有3000多人常年奔波在马达加斯加、巴西、巴基斯坦、越南、南非、赞比亚等水晶产地,从事水晶材料购运,构成了东海与世界携手的水晶产业经济圈。
东海依托富饶的矿藏发展起来的硅产业,也实现了从资源到技术的跃升——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落户东海,国家硅产品质量监督中心已经申建,与江苏大学合作建设的新材料研究院项目也已启动。目前,东海硅产业已被列入全国百家产业集群,东海人正在延长产业链,做强做大品牌,用科技创新抢占高端市场。
关永健说:“水晶是东海人的骄傲,但如何不断提升品质,从吃资源饭到吃品牌饭,从发展水晶产业本身到发掘特色硅产业,我们一直在加快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